dcsimg

鹦形目 ( Chinese )

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Disambig gray.svg鹦鹉」重定向至此。關於以此名稱命名的颱風,詳見「颱風鸚鵡」。
 src=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src=
本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2019年1月29日)
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本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2019年1月29日)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行内引用来改善这篇条目
 src=
本条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2019年1月29日)
請根据格式指引,移除重复、標題链接以及任何与内容无关的链接。
Tango-nosources.svg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9年1月29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鹦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本目包括大约342,通常划分成凤头鹦鹉科鹦鹉科两个

俗语鹦鹉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鸚鵡科,或者整个鹦形目,通常指稱後者。关于其分类讨论,请参阅下文。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对趾足(两趾向前(2、3)两趾向后(1、4))。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要数大洋洲澳洲)、南美洲中美洲

起源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如果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集中地拥有某个科的很多种类,那么该地区就很可能是这个科共同祖先的故乡。

南美和大洋洲拥有着如此众多的种类,暗示着本目起源在冈瓦纳大陆。 然而鹦鹉科的化石记录稀少,它们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测。

最早的类鹦鹉鸟类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 (约7千万年前)。在怀俄明州找到的这块长15mm的下喙碎片类似于现存的吸蜜鹦鹉类。现在还不清楚该标本是否应归入鹦鹉类。

欧洲 有着更丰富的始新世(5千8百万到3千6百万年前)化石记录。在英国德国找到了几具较完整的类鹦鹉鸟类的骨骼化石。尽管还不能十分确定,但总的来说这些标本并不像是现代鹦鹉的祖先,而仅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并在后来灭绝的亲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时期没有像北半球那样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约2千万年前)都还没发现类似鹦鹉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发现了确凿无疑的鹦鹉化石,其上颌与现存的白凤头鹦鹉甚至无法区分。

分类

主条目:鹦形目分类表
 src=
被人饲养的绿翅金刚鹦鹉 Ara chloroptera
 src=
乘坐小三轮车的猩红色金刚鹦鹉

目前學界对于鹦形目的分类意见不一,某些学者认为应该将吸蜜鹦鹉独立作为本目的一个科──吸蜜鸚鵡科(Loriidae)而非归入鹦鹉亚科当中,还有人认为应该把凤头鹦鹉类和吸蜜鹦鹉全部归入广义的鹦鹉科中(此时,鹦形目只包含鹦鹉科一科)。大多数的看法认为,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比较特殊,因此应该独立成科。其特性如下:

  • 具有可活动的羽冠
  • 在颈动脉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 具有胆囊
  • 不同的头部骨骼
  • 羽毛中没有像鸚鵡科那样用于折射光线的羽毛结构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同意此种观点,郑光美同意仅立一科。而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采用的是分为三科的做法。

下面列出的是按照分为凤头鹦鹉亚科和鹦鹉亚科观点,其它分类方法可参照下表稍作调整即可。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 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凤头鹦鹉类,6属20种
  • 鹦鹉科(Psittacidae):鹦鹉类,约 330 种
    • 吸蜜鹦鹉亚科(Loriinae):12属53种,集中分布于新几内亚,扩散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诸岛。
    • 鸚鵡亞科(Psittacinae):分为下列:
      • 彼斯奎氏鹦鹉族(Psittrichadini):彼斯奎氏鹦鹉
      • 啄羊鹦鹉族(Nestorini):1属3种,包括新西兰的 啄羊鹦鹉卡卡鹦鹉,以及已经灭绝的诺克福岛卡卡鹦鹉
      • 鸮鹦鹉族(Strigopini):只有1屬1種,鸮鹦鹉
      • 侏鹦鹉族(Micropsittini):6种侏鹦鹉,全部属于同一属
      • 无花果鹦鹉族(Cyclopsitticini):无花果鹦鹉,3属6种,全部来自新几内亚及邻近地区
      • 寬尾鹦鹉族(Platycercini):14属37种,包括玫瑰鹦鹉
      • 旧大陆鹦鹉族(Psittaculini):旧大陆鹦鹉,12属66种,分布于印度至大洋洲
      • 鹦鹉族(Psittacini):非洲热带界鹦鹉类,3属12种
      • 金刚鹦鹉族(Arini):新热带界鹦鹉类,30属148种

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是指一些鸟类可以模仿人类语言,因为鹦鹉作为该类鸟的代表而最为人知,所以鹦鹉学舌作为此类的通称。会学舌的鸟类所能掌握的词语程度不同。有些例如乌鸦虽然很聪明,但只会个别词语;而非洲灰鸚鵡大概可以学舌2000个词语。

而關於鸚鵡是否可以和人對話交流的研究上,最知名的首推非洲灰鸚鵡。艾琳·派波柏格(Alex Pepperberg)博士與非洲灰鸚鵡艾利斯(Alex)經過了三十年的訓練與實驗,證明了若是能讓灰鸚鵡了解單字所代表的意義,是可以和鸚鵡進行對話交流的。艾利斯於2007年九月過世,牠對主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See you tomorrow.You be Good, I love you.(明天見,你保重,我愛你)」,派波柏格博士則出了一本書《Alex & Me: How a Scientist and a Parrot Discovered a Hidden World of Animal Intelligence--and Formed a Deep Bond in the Process》(ISBN 9780061673986)紀念艾利斯。[1]

參見

參考文獻

  1. ^ 艾琳·派波柏格著,汪遠伊、王心瑩譯:《你保重,我愛你—我和我的聰明鸚鵡艾利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9)
  • 《鸚鵡:與牠快樂、長久地生活!》,監修:松本壯志,譯者:黃郁婷,出版:晨星出版社,ISBN 978-986-177-546-3
license
cc-by-sa-3.0
copyright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

鹦形目: Brief Summary ( Chinese )

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鹦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本目包括大约342,通常划分成凤头鹦鹉科鹦鹉科两个

俗语鹦鹉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鸚鵡科,或者整个鹦形目,通常指稱後者。关于其分类讨论,请参阅下文。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对趾足(两趾向前(2、3)两趾向后(1、4))。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要数大洋洲澳洲)、南美洲中美洲

license
cc-by-sa-3.0
copyright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